(SeaPRwire) – 和電影製片人的短暫戀情將驅動第六季的前四集,將於11月16日在Netflix上線。
這對情侶的關係只維持了短短幾個月,從1997年夏天開始,直到他們在巴黎被狗仔隊追逐時喪生於車禍。但是,他們的戀情也造成了許多人的傷害。其中一個就是美國模特兒兼演員凱莉·費舍(在劇中由艾琳·理查茲飾演),她在第五季首次登場時被介紹為多迪的女友,在最新一季中回歸時則是他的未婚妻。
當我們在本季首次看到多迪(哈利德·阿卜杜拉飾)時,他正在巴黎與費舍在一起,他們的婚禮定在三週後。多迪的父親穆罕默德·阿爾-法耶德(薩利姆·道飾),一位埃及億萬富翁曾與戴安娜結交,請他從巴黎去聖特羅佩協助一位「特殊客人」。他請多迪不要帶上「泳裝女士」,即他一直不看好的未婚妻。
假期持續進行時,費舍對多迪與戴安娜公主的親密接觸感到越來越嫉妒,她稱戴安娜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女人」,於是決定去遊艇上看望他。他們爭吵但最終和好如初,費舍離開。這就是戲中戴安娜和多迪陷入熱戀的模糊背景。
當意大利狗仔攝影師馬里奧·布倫納拍下這對情侶親吻的照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時,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費舍試圖控告多迪違反合約。
當她的故事上映時,以下是關於現實生活中的凱莉·費舍(現名凱莉·莫夫希納)需要了解的事情。
凱莉·費舍是誰?
凱莉·費舍出生於肯塔基州,8歲時隨父親,一家國際公司的副總裁,移民加拿大。根據她2014年給《時代》雜誌的採訪,16歲時她在多倫多的一家模特兒公司簽約,開始了模特生涯。她也曾在早期的夏天去巴黎模特兒。
費舍也說她上過兩個學期的大學,後來為了專注模特兒工作而輟學。她曾登上《Vogue》、《Elle》和《Cosmopolitan》雜誌,為阿爾瑪尼、維多利亞的秘密和Calvin Klein等主要時尚品牌工作過。她在歐洲和亞洲各地工作旅行,1996年7月在巴黎認識了多迪。
據報導,這對情侶在交往8個月後訂婚,多迪在1997年8月9日計劃舉行的婚禮前夕送給費舍一枚藍寶石和鑽石訂婚戒指。
費舍和多迪是如何分手的?
當戴安娜和多迪在撒丁島浪漫假期的遊艇上擁抱親吻的照片登上頭條新聞後,當時31歲的費舍得知此事。她在加州比佛利山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律師格洛麗亞·阿爾雷宣布她正控告多迪違反婚姻合約,看到照片後感到「震驚、驚訝和羞恥」。
阿爾雷認為,多迪鼓勵費舍減少時裝模特工作,多陪伴他,並提供50萬美元獎勵。費舍表示只收到6萬美元,2萬美元支票兌現失敗;她的訴訟要求餘下金額。費舍母親也出席新聞發布會表示,1996年11月她曾給予多迪費舍結婚的祝福,多迪「應感到羞愧」。
「法耶德先生應為他所拋下的未婚妻負責,並且以如此無情的方式拋棄她,完全不顧她的感受。」阿爾雷在1997年8月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她補充說,費舍之所以公開此事,是為了警告戴安娜,她過去的感情生活已被廣泛報導。新聞發布會上,費舍邀請戴安娜與她討論重合的感情,但戴安娜從未接受。
多迪當時否認兩人訂婚,但承認認識費舍。
2008年,多迪和費舍之間的電話錄音在英國皇家法院公開。錄音中可以聽到費舍責備多迪不再愛她,追求戴安娜時他們仍在交往。「我們整個時間都在一起。你知道的。」費舍說。多迪堅稱當時他們已分手,稱費舍「歇斯底里」。
費舍對戴安娜和多迪死訊的反應?
戴安娜和多迪死訊傳出時,費舍通過阿爾雷發表聲明。她表示不後悔提出原告,但「自願選擇」撤銷訴訟,「以尊重法耶德家族所遭受的悲劇性損失和巨大傷亡」。
「凱莉非常愛多迪,她對他和戴安娜公主的失去感到心碎。」阿爾雷代表費舍說。「沒有什麼比人的生命更重要。」
面對這場巨大悲劇,凱莉原諒多迪以前對她的所有不公。」
根據《名利場》報導,穆罕默德對費舍持批評態度,侮辱她,並否認多迪曾向費舍求婚。
費舍後來在2007年中非共和國認識丈夫米哈伊爾·莫夫希納。這對夫婦生活在巴黎和法國阿爾卑斯山,後定居在南卡羅萊納州艾肯。2011年他們迎來了女兒。
本文由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領域: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 為全球客戶提供多語種新聞稿發佈服務(Hong Kong: AsiaExcite, TIHongKong; Singapore: SingdaoTimes, SingaporeEra, AsiaEase; Thailand: THNewson, THNewswire; Indonesia: IDNewsZone, LiveBerita; Philippines: PHTune, PHHit, PHBizNews; Malaysia: DataDurian, PressMalaysia; Vietnam: VNWindow, PressVN; Arab: DubaiLite, HunaTimes; Taiwan: EAStory, TaiwanPR; Germany: NachMedia, dePresse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