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PRwire) – 上海,2025年7月31日 — 在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上,前 Google 執行長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與前 Microsoft 執行副總裁沈向洋(Harry Shum)進行了一場深入的爐邊談話,重點討論了全球人工智慧治理的挑戰與前景。
沈向洋首先邀請施密特分享他對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現狀的看法。施密特指出,全球人工智慧治理最緊迫的挑戰不是模型的可及性,而是對於「誰來定義使用界限」缺乏共識。他強調,技術傳播的核心張力在於確定何處設置護欄。隨著先進系統(無論開源或閉源)的迅速普及,迫切需要國際協調以建立可執行的安全機制。
談及美中人工智慧合作的前景,施密特表示,合作必須以共同目標為基礎。對於人工智慧控制武器、自我複製或自主學習等高風險問題,他認為,需要的不是簡單地停止發展,而是就如何確保人類保有最終控制權進行對話。這些議題需要深入的相互交流,而非單邊決策。
當沈向洋請他作為長期開放創新實踐者,分享其在平衡技術開放與傳播方面的觀點時,施密特指出,許多領先的中國模型都採用開放權重和開源方法。儘管開放生態系統能加速協作創新,但他承認它們也使系統更容易被濫用,因為發布時設定的限制可能被有意或無意地移除。然而,施密特主張不應放棄開放性,而是建議需要全球合作來完善保護機制。他進一步觀察到,儘管國際人工智慧交流日益增加,但根本性缺陷仍然是缺乏可執行的安全保障。從長遠來看,他相信人工智慧應被訓練以從根本上避免有害行為,理想情況下是透過「對齊」(alignment)技術來灌輸人類價值觀,使模型從本質上不具備違反這些價值觀的能力。
回顧國家間的競爭與合作,施密特回憶起他在任期間 Google、Microsoft 和 Apple 之間激烈的競爭,認為這種動態推動了生態系統的進步——這項原則也適用於國家。他強調,作為全球兩個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和中國應在人工智慧治理問題上合作,因為雙方在維護全球穩定、防止戰爭以及確保人類對這些強大工具的控制方面擁有共同利益。
對話最後談及人工智慧治理的倫理基礎,呼應了施密特與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合著的書《創世:人工智慧、希望與人類精神》(Genes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ope, and the Human Spirit)中提出的核心思想。它強調,如果沒有共同的道德框架,人類將有失去對技術發展軌跡控制的風險。
資料來源:WAIC 2025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
聯絡方式:朱女士,電話:86-10-63074558